德国汉语教育发展现状(2023年)

Andreas Guder 顾安达 / Wenhao You 游文浩	

1. 提要
2. 德国及其中小学外语教育简介 
3. 德国汉语教育发展简述 
4. 德国近年汉语教育发展 
5. 德国汉语教育现状分析 
6. 结语 
作者简介 


一、报告提要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在德国发展的历史,然后分别从中小学、高校及其他机构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德国汉语教育的现状,最后结合德国汉语教育的特点,对该领域遇到的困难、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简述对未来的展望。由于目前关于德国汉语继承语学习者,如华裔孩子的数据尚不完整,因此相关情况将在未来的其他报告中进行进一步补充。

二、德国及其中小学外语教育简介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在教育事务上实行合作性的文化教育联邦制模式。一方面,按照德国《基本法》,各联邦州教育高度自治;另一方面,联邦政府通过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简称BMBF)和联邦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ultusministerkonferenz der Länder,简称KMK)两大机构协调和参与各州的教育决策 (葛囡囡. 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4): 18-25)。虽然德国各州在教育上高度自治,也在学校类型、学制及教学目标上有所区别,但都普遍坚持多语教育政策,旨在培养多语人才。
	德国小学一般在三或四年级开始为学生提供外语课。其中,英语或法语是绝大多数学校的外语必修课。此外,有一些联邦州还允许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将邻国语言或外来移民使用较多的语言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德国中学给学生提供语种繁多的外语课。根据德国高中毕业会考(Abitur)要求,学生除了在小学阶段开始学习的第一外语以外,还要学习一门时长至少为四年的其他外语。高中毕业会考的选考语种多达14种,如英语、法语、拉丁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意大利语、荷兰语、波兰语、捷克语、丹麦语、土耳其语、汉语、日语、古希腊语等 。(Liste EPA 2007) 目前,学习不同语种的德国中学生具体人数如下:

英语:860万
法语:150万
拉丁文:70万
西班牙语:50万
俄语:10万
意大利语:6万
以及学生人数少于1万名的小语种:荷兰语、波兰语、捷克语、丹麦语、土耳其语、汉语(约5000)、日语及古希腊语等。

三、德国汉语教育发展简述
随着中国及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德国也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但在汉语教学的学习目标、教学大纲、汉语教材和师资培训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发展需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现代汉语课程从德国汉学研究机构中由内而外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德国大部分高校的语言中心均开设有基础汉语课;而汉学、中国学、区域性研究、东亚政治经济学以及汉语师范等专业则提供专业性更强、课时量更大的汉语课。截至2021年,分布在德国各联邦州的总共120余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选修课,其中多所学校还将该学科设为高中毕业会考的可选科目,同时,还有更多中小学开设了汉语学习兴趣小组(AG,即Arbeitsgemeinschaft)。此外,孔子学院和几乎所有的成人夜大(Volkshochschule)及其他教育机构也都提供基础汉语课程,其中有些机构甚至开设了汉语强化班。而在德国华裔圈中,存在着另一种课程形式,即华文学校在周末开设的主要针对华裔孩子的汉语班。
目前,在德国高校学习汉语的大学生共有几千名,其中绝大多数是汉学及中国学专业的学生。如果加上德国所有中小学、成人夜大以及其它形式的汉语班,可能学习汉语的人数将接近一万。
自2011年以来,德国陆续有6所大学开设了汉语教育师范专业(Master of Education / 教育硕士),为中学培养汉语教师。

四、德国近年汉语教育发展
4.1	中小学汉语课堂
4.1.1 中小学汉语课堂现状
2021年一项由笔者主导的针对德国中学汉语教学现状的大型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全德目前已有14个联邦州(共16个)总共超过120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选修课,共有学生约5000名;其中多所中学还将汉语设为高中毕业会考可选科目。(Guder / You / Frenzel / Willems (2021): Macht mehr Chinesisch! Wirklichkeiten und Möglichkeiten des Schulfachs in Deutschland) 。此外,在更多中小学中,汉语课还以兴趣小组(AG)的形式存在。
由于德国每个联邦州都有制定本州文化及教育政策的自主权,因此各个州都推行着不尽相同的学制和教学计划。1998年4月,德国联邦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根据高中毕业会考的统一要求制定了《高中毕业会考汉语科目的标准规范》 (Einheitliche Prüfungsanforderungen für das Abitur in Chinesisch)。该《标准规范》确立了汉语课程的整体目标和教学大纲,还特别制定了会考汉语科目对学生语言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而且对会考笔试的目标、题型、评价标准及口试的题型和评分标准作了清晰的说明和规定。这一举措拉开了德国各联邦州推行汉语教学、制定汉语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序幕。截止至2021年,共有11个联邦州制定了州内汉语教学计划和大纲。它们分别是:Nordrhein-Westfalen、Bayern、Bremen、Baden-Württemberg、Berlin、Brandenburg、Hamburg、Sachsen、Hessen、Niedersachsen 及 Schleswig-Holstein。

4.1.2	中学汉语课堂课时量
大部分中学的学生选择汉语作为第三外语,进行每周4个课时以内、总共3至4年的汉语学习。在这不超过400个学时的总学时内,学生的汉语水平只能达到基础等级,不及联邦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所期望的B1水平。
只有在少数(15所)学校中可以选择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将能进行5至7年、共500至800个学时的汉语学习。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认为,经过这种课时量的学习,学生将能达到B1水平 (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2012):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针对在德国教育体制中设立汉语教学科目的八项主张),却也不及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期望的B2 (高中毕业时应达到的外语能力水平)。

4.1.3	中学汉语教师
一般来说,只有毕业于德国师范专业,并且可以同时教授两门学科的老师才有资格在德国中学进行教学工作。但由于教师数量短缺或学科建设尚未成熟等原因,除了攻读师范专业以外,德国还允许人们通过其他途径成为中学教师。
目前,德国中学汉语教师主要由以下四个群体构成:1、具有一定资历但非德国师范专业毕业的汉语母语者(约占45%);2、毕业于汉学(非师范)专业的德语母语者(约占45%);3、德国汉语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约占10%);4、此外,还存在极少数本职为其他专业的正式老师,但因其具备汉语能力而破例获得进行汉语教学的资格。

4.1.4	汉语师范专业
2011年秋季,德国哥廷根大学汉学系首次开设汉语师范专业,填补了德国本土汉语师范教育的空白。截止至2021年,德国共有6所大学开设了汉语师范类专业,它们分别是:哥廷根大学、图宾根大学、波鸿大学、海德堡大学、弗莱堡大学及柏林自由大学。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这6所高校中,只有柏林自由大学和哥廷根大学拥有汉语教学法的教授席位。汉语师范专业的学生除了汉语以外,还要修第二个专业,一共要经历本科、硕士及18个月的见习期共三个阶段,并要通过两个国家考试(Staatsexamen)后才能正式拥有教学资格。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汉语师范专业毕业生在德国中学汉语教师中所占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

4.1.5	中等专科学校及小学汉语教学
此外,德国还有10所中等专科学校和18所小学从事汉语教学活动。(最新数据看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

4.2  高校及成人教育
4.2.1 高校与汉学和中国学相关的专业
截止至2021年,全德共有25所高校提供与本科及硕士学历教育直接挂钩的专业汉语课程,共计36个本科及31个硕士专业,具体高校及专业名称见下表(数据来自Guder, Andreas (2021) Chinesisch studieren: Ergebnisse einer Erhebung zu Ausstattung, Lehrzielen und Umfang von Sprachunterricht in chinawissenschaftlichen Bachelor- und Master-Studiengängen. In: ASIEN 158/159, 177–201):

高校名称	本科专业	研究生专业
-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B.A. Chinastudien   B.A. Integrierte Chinastudien (Bachelor Plus)  B.A. Chinesische Sprache und Gesellschaft (Kombi-BA)  M.A. Chinastudien   M.Ed. Chinesisch
-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	B.A. Regionalstudien Asien/Afrika	/
- Ruhr-Universität Bochum	B.A. Sinologie   B.A. Wirtschaft und Politik Ostasiens	M.A. Sinologie     M.A. Ostasienwissenschaften
M.A. Politik Ostasiens
- Universität Bonn	B.A. Asienwissenschaften	M.A. Asienwissenschaften
- Hochschule Bremen	B.A. Angewandte Wirtschafts-sprachen und Internationale Unternehmensführung
B. Eng. Internationaler Studien¬gang Maschinenbau mit Schwerpunkt Wirtschaftsraum China	/
- Universität Duisburg-Essen	B.A. Moderne Ostasienstudien	M.A. Contemporary East Asian Studies   M.A. Modern East Asian Studies
- 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ät Erlangen-Nürnberg	B.A. Sinologie
Erweiterungsfach Chinesisch im Lehramtsstudiengang	M.A. Sinologie mit fachspezifischer Ausrichtung
- Goethe-Universität Frankfurt am Main	B.A. Sinologie   M.A. Sinologie 
M.A. Modern East Asian Studies
- Albert-Ludwigs-Universität Freiburg	B.A. Sinologie
B.A. Chinesisch	M.A. Modern China Studies
Georg-August Universität Göttingen	B.A. Moderne Sinologie
B.A. Chinesisch als Fremdsprache (auch Lehramt)   B.A. Modernes China	M.A. Modern Sinology   M.Ed. Chinesisch als Fremdsprache
- Universität Hamburg	B.A. Ostasien/Sinologie
B.A. Wirtschaft und Kultur Chinas	/
- Universität Heidelberg	B.A. Ostasienwissenschaften: Sinologie (75%, 50%, 50% mit Lehramtsoption)	M.A. Sinologie    M.Ed. Chinesisch
- Universität Köln 	B.A. Regionalstudien China   B.A. Chinastudien	M.A. Regionalstudien China   M.A. Chinastudien
- Hochschule Konstanz	B.A. Wirtschaftssprachen Asien und Management China	
- Universität Leipzig	B.A. Sinologie	M.A. Chinese Studies 
- Hochschule für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Ludwigshafen	B.Sc.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East Asia)
- Johannes-Gutenberg-Universität Mainz	 M.A. Translation
- Internationale Hochschule SDI München	 B.A. Übersetzen Chinesisch
B.A. Wirtschaftskommunikation Chinesisch
-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B.A. Sinologie	M.A. Sinologie
- Westfälische Wilhelms-Universität Münster	B.A. Chinastudien	M.A. Sinologie
- Hochschule Reutlingen	B.Sc.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ouble Degree	/
- Universität Trier	B.A. Moderne China-Studien 	M.A. China - Kultur und Kommunikation 
- Eberhard-Karls-Universität Tübingen	B.A. Sinologie/Chinese Studies
B.A. Sinologie/Chinese Studies mit berufspraktischem Schwerpunkt
B.Ed. Chinesisch   M.A. Sinologie/Chinese Studies  M.Ed. Chinesisch
M.A. Politik und Gesellschaft Ostasiens 
- Julius-Maximilians-Universität Würzburg	B.A. Modern China	M.A. Chinese Studies  M.Sc. China Business and Economics  M.A. China Language and Economy M.A. Chinese Politics and Society
- Westsächsische Hochschule Zwickau    B.A. Language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 Language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4.2.2	高校语言中心
几乎所有德国高校的语言中心都提供汉语课程,但一般来说教学范围都只限制于基础等级。

4.2.3	孔子学院及其他教育机构
截至2021年,全德共有19所孔子学院和4所孔子课堂。此外,几乎每个城市的成人夜大都提供基础汉语课程。

4.3 汉语教材
德国汉语课堂使用的教材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由中国出版发行的对外汉语教材,比如《新实用汉语课本 Das Neue Praktische Chinesisch》、《跟我学汉语 Wir lernen Chinesisch》及《汉语乐园 Chinesisches Paradies》等等。第二类是由其他国家出版发行,并在国际上有良好口碑并被业内推崇的教材,如《你说呢》、《中国话/中国字》、《中文听说读写》、《走遍中国 China entdecken》等。还有一类则是德国汉学家或汉语教学研究者结合德国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特点进行编写的汉语教材,如广泛使用的教材《懂不懂》、《同道》、《汉语说、读、写 Chinesisch sprechen, lesen, schreiben》、《聊聊》等等。
针对德语区目前使用的汉语教材,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进行了整理和归类 。(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2024):最新的德语区的汉语教材)

4.4 汉语语言测试
在德国,考生可以通过分布于各地的孔子学院报名参加每年五月和十月举行的HSK汉语水平考试。此外,TOCFL“华语文能力测验”与CCCC “兒童華語文能力測驗”以及其他标准化的汉语考试,如BCT“商务汉语测试”和 YCT“中小学生汉语考试”,也每年小规模在德国举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汉语考试和证书对德国的汉语教育几乎不产生影响。
虽然HSK成绩可以通过换算转换为“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CEFR)的语言等级,但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认为现存的换算方法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很多网站认为HSK 4对应的“欧框”等级为B2,但协会认为,HSK 4实际上只约等于“欧框”的A2。由于缺乏不合理的等级换算方法和统一的指导方向,德国汉语学习者和用人单位都面临着诸多困扰。更多相关信息请参考协会于2010年所做的说明和建议。(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2010):对新汉语水平考试的几项说明)


4.5 专业组织机构及活动
作为一个汉语专业学科的公益性学术协会,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Fachverband Chinesisch e.V.)自1984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德语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支持各学段汉语教学的发展,是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各大中小学及其他机构从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交流和联系的重要平台。至今协会已拥有超过五百名正式会员。这些主要来自德国、中国、奥地利和瑞士的教师和学者们将分散在德语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汇聚起来,极大提高了汉语教学协会的专业性、学术性和学科包容性。
作为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协会迄今已组织了二十多次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专业学术会议。其次,协会大力支持汉语在德语区中学成为正式学科的推广工作,并且一直为汉语教师培训和培养的规范化而努力。在出版相关学术专著的同时,协会还从事欧洲独家汉语教学专业期刊《春》(CHUN – Chinesischunterricht)以及《汉语语言学丛书》(SinoLinguistica)的编辑和出版工作。通过两年一度的典宁豪斯奖(Friedhelm-Denninghaus-Preis),协会为资助汉语教材及学术著作的出版发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协会通过网站和会员邮件及时发布德语区内关于教学大纲、教材动向、培训与招聘、学术出版物及专业会议的信息。
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为德国现代外语教学协会 (GMF))合作成员之一,也是欧洲汉语教学协会(EACT)和欧洲汉学学会 (EACS) 的成员,同时与许多欧洲国家的同行都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与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也保持有密切的合作关系(1999年8月8日至12日,由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和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共同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在德国汉诺威市举行)。

五、德国汉语教育现状分析

总体上,德国的汉语教育在过去20年中有了显著的发展。尤其在高校层面,开设中国学或汉学专业的德国大学数量在整个欧洲首屈一指。同时,近十年来发展壮大的中文师范专业也正为中文教育在研究和教学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在中学层面,中文已在120余所德国中学中成为了可选学科。虽然中学汉语课给中学生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但由于有限的课时量和中文本身的特殊性,学生在中学毕业后最终只能达到比较基础的汉语水平。若想精进其汉语水平,在中国学领域有所建树,则必须要在大学进一步学习中国学专业才能实现。虽然德国有多所大学均提供中国学本科及硕士专业,但仍缺乏为了专门培养口笔译员和文化调解员而设立的高级培训学院。
德国中文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首先体现在制度层面。作为联邦制国家,德国各州拥有教育主权,主管各类学校教育。全德范围内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教育制度和外语政策。因此,如何将中文这样一门非欧洲外语学科合理有效地融入各州不同的教育体系,与各州的学校类型、学制及教学目标精准地匹配,无疑是一个待解的难题。自2011年起,德国中文师范专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政策和规定不尽相同,如何将中学汉语教师的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仍需继续探索。
在大学学制上,德国汉语教育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由于德国大学普遍免收学费,能投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有限,若要将学生的汉语能力在现有学制内培养至C1水平,似乎不太现实。同时,学生对此也有时间和经济上的顾虑。更为重要的是,德国鲜有通过汉语能力在职业生涯上获得成功的先例。由于缺乏这类榜样,德国年轻一代很难有动力踏上学习汉语的漫长之路。
其次,是孔子学院在德国的角色定位问题。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德国的工作内容主要为语言培训和文化推广。但其语言培训并无统一目标和标准,亦不遵循德国大中小学的教学和考试大纲,教学质量也难有保证。同时,由于缺乏科研项目和成果,孔子学院在德国学术界的被认可程度较低。预计这种情况在未来几年内也不会改善。
	最后,是校际交流活动的可持续性问题。数据表明,是否能到中国短期交流,并与中国家庭共同生活一至两周时间,对提高德国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中国的认知异常重要(Guder / You / Frenzel / Willems (2021): Macht mehr Chinesisch!Wirklichkeiten und Möglichkeiten des Schulfachs in Deutschland: 50)。然而,在过去的三年内,许多中德伙伴学校之间的联系已经中断,亟待重新激活。除了疫情的影响以外,远远高于欧洲常规校际交流活动的签证和机票费也是一个需要通过多方合作共同解决的问题。

六、结语
通过近40年的不断发展,中文已成为在德国教育政策中最重要的非欧洲外语。然而,近年来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却略有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中德两国之间逐年减少的人员往来和交流所致。若未来两国能改善和加强双边关系,深化交流合作,德国年轻人将会有更大的动力去从事与中国及中文相关的工作和活动。为了推动德国汉语教育长远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中外专家在确立汉语教育学习目标和编写实体及电子教材上的交流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我们还需要能区分口头表达和读写能力的汉语能力测试。同时,为了解决欧洲学习者在学习中文时面临的语言和跨文化能力上的特殊挑战及困难,还需要各方加大对实证研究的支持力度。最后,我们还应尽可能地给处于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创造精进汉语水平的机会,以培养高质量的口笔译员和文化调解员,为促进国际交流和共创全球更加美好的未来搭建桥梁。




作者简介
顾安达(Andreas Guder, andreas.guder@fu-berlin.de),博士,德国柏林自由大学(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教授,中国学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文作为外语教学及中国语言与文学。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会长。

游文浩(Wenhao You, wenhao.you@uni-leipzig.de),在读博士生,前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中国学系科研人员, 自2023年起担任莱比锡大学汉学系中文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法、外语学习动机、汉语教师教育及跨文化交际等。